布迪厄-教育不平等的种种(1)

enderbuster 发布于 15 天前 62 次阅读


本文总结自布迪厄的《继承人》的第一章。
该书描述了法国五月风暴前夕的法国大学生所遭遇的教育上的不平等。
用书中的话来说:

Social origin—which defines totally different opportunities,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is, of the determinants, the only one whose influence extends to all areas and all levels of students' experience, and first and foremost to their conditions of existence.

说白了,你的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社会出身。

我接下来会总结2部分:导致教育不平等的原因和我们作为一个学生如何改善这种学习上的劣势。

教育的不平等

1 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不平等

  1. 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教育不平等直接体现在不同阶级大学入学率、专业选择比例、男女差异上。
    比如好学校里来自底层阶级的学生的比例很少。这一点在中国非常明显。
    比如男女入学率不同,这一点可以参考上野千鹤子的东京大学演讲。虽然她本人因为女性主义而臭名昭著,但是她作为东京大学的教授所列出的数据是不会错的。东京大学的女生入学率甚至不到20%。

2 经济上引起的不平等

  1. 有的学生需要打工才能负担起自己的学费,有的学生有父母提供生活费。这些差异表明,虽然我们都是被同样被称为学生,但是我们实际上的学习境遇是不一样的。

3 文化继承引起的不平等

文化继承是一个孩子从自己的父母和家庭那里学习来的耳濡目染的生活经历和习惯。
就像富人的孩子可以继承财产一样,我们也会从父母那里继承文化倾向和文化习惯。

  1. 对待学习的态度。资产阶级学生对待学习更倾向于“快乐和无功利"的态度。这类智识机制的形成,无疑预设了长期暴露在能够进行自由且无功利选择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之下。他们会对于学校的应试知识采取蔑视的态度,并更倾向于自己的课外知识。这种不以功利性为主导、倾向兴趣的态度并非是一种学习劣势,反而是一种精明的博采众长,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品味。
  2. 课外知识。课外知识和好品味在各个阶层的分布不均,体现了文化的家庭继承。在所测量的每一个文化领域——无论是戏剧、音乐、绘画、爵士乐还是电影——学生的社会出身越高,其知识就越丰富和广泛。
  3. 文化传递的方式不同。对于一个底层家庭的孩子来说,父母教育他去上学需要规劝甚至是强制性的要求。而对于一些弥漫着书香气息的资产阶级家庭里,根本不需要宣扬对文化的忠诚或刻意引导孩子去学习。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弥漫性的激励,一种隐蔽的说服。
  4. 所有的教学,尤其是文化(甚至科学文化)的教学,都含蓄地预设了一套知识、技能,以及最重要的,表达方式。这是只有已受启蒙者才能领悟的含蓄对话,而来自弱势阶级的孩子常常将学校的启蒙视为一种学习矫揉造作和“应付老师的语言”的过程。
  5. 对知识的真实性的感受。对于一个能出国到处旅游的学生,和一个连省都出不了的穷学生,他们学地理知识的感受一样吗?有没有可能对于那个能出国旅游的学生,他会把学习地理知识当做决定下次去哪里玩呢?
  6. 总结:一个来自小资产阶级背景的孩子(更不用说来自农民或工人阶级背景的孩子)只能通过艰苦的努力来获得那些赋予有教养阶级孩子的东西——风格、品味、感性,简而言之,那些对于一个阶级来说是自然的、因为它们就是那个阶级文化的处事之道(savoir-faire)和生活艺术。对于一些人来说,精英文化的学习是一场以努力为代价的征服;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它是一份能轻松继承的财产。
  7. 被神圣化的天赋论:教师或学生往往将当前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最近的表现,甚至是天赋或内在个性,实际上并不是。
    教师会称一个学生「聪明」或「笨」。 这种「帅与丑」「聪明和笨」的二元对立,被布迪厄称为「符号暴力」。符号暴力比起肉体上的暴力往往更加隐蔽,并且被实施暴力的人往往也很难说出自己遭遇了什么。
    一个学生首先会从家庭那里收到父母的影响,继承父母的眼界和生活习惯等。这些会影响他在最开始学习的时候发挥作用,并且是一个累计性的,起一个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一个学生群体中,我们面对的是源于社会出身并长期发挥作用的一整套影响的最终结果 。对于那些在淘汰中幸存下来的下层阶级学生来说,最初的劣势已经演变:他们的社会过往通过诸如早期、常常是信息不足的决定、被迫的选择或时间的浪费等中继机制,转变成了教育上的障碍 。
  8. 文化继承上的不平等比经济上的不平等更隐蔽。文化继承的隐蔽性导致了什么问题?它让学生觉得自己考不好是自己本人的问题,是自己不够聪明、是自己不够努力。并且当人们试图开始为经济贫困的学生提供经济帮助(比如奖学金)后,发现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教育系统仅凭其自身内部逻辑的运作,便能确保特权的延续。
  9. 误区:并不应当认为文化遗产会自动且同样地惠及所有继承者。就算是继承的财产也会被“挥霍”。

4 比较特殊的小资产阶级

  1. 对学校价值观认同的意愿(说的就是你,做题蛆😡)。作为过渡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拥有着通过学校变成文化精英来实现阶级跃升的幻想。因此表现出对学校价值观的强烈认同。小资产阶级通过对精英文化的有意识认同使自己不同于工人阶级。因此,农民和工人阶级有着两种劣势:学习学校知识的难度和学习学校知识的意愿。
  2. 对自身劣势的无知也可以提高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如果一个学生的家庭圈子中有一位正在或曾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亲属,那他获得高等教育的概率会提高。这证明了这些家庭处于一种非同寻常的文化情境中,哪怕仅仅是因为他们有了更高的进入大学的主观期望。这一点尚需实证确认,但可以推测,正是他们对自身劣势的相对无知(基于对自身教育机会的直觉评估),使这些个体摆脱了他们所属类别最真实的劣势之一,即觉得上大学是不可能的。

怎么变聪明

  1. 有一个富裕并且拥有高度文化水平的父母。很抱歉,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点。😭
  2. 破除天赋论。不要仅仅因为成绩差就认为自己笨,我们处于劣势不意味着我们有智力上的缺陷。最可怕的就是把笨内化,真的认为自己是笨蛋。考试成绩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的最差的标准。
    我一直都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其实是落魄的知识分子才会选的职业,算是某种失败者。他们当然希望获得一份收入更高,社会地位更高的工作,只是在尝试中妥协了、知识变现失败了才选择当初中高中教师来养家糊口。当然这么说有失公正,算是我的个人的偏见。
  3. 对于一个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学生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改变对于知识的态度。我们学习的应试知识当然是很无趣的,但是知识本身可以是一场浪漫的智力探险。很多人都缺失一种对于抽象知识的美的感受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培养的。而我们最先需要改变的就是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用来考试的。你得先有学习知识的意愿,然后才能开始培养学习知识的能力。
  4. 为什么很多做题蛆可以上211和985?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只要努力就能上好大学这件事坚信不疑。很多时候,盲目的自信是一件好事。有时我觉得做某件事情好难就放弃了,但是我的朋友在那里鼓捣了几个小时然后兴奋地跟我说做到了。
    困难本身只是一个外部困境,如果觉得做不到还是放弃好了的话,那它就会困住你的心。就像中国网文《蛊真人》里说的:这世间没有绝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